2021—2022下学期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
日期:2022-02-24 15:14:30  浏览量:59

一、学情分析

三年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、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,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“在体验中研究”,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,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,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。实施综合实践课程,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,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,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、人际交往问题,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,扩大视野,积累经验。总之,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,去听,去想,去试。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,我们的综合实践课设定了三大主题: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我。希望通过这三大主题激发着同学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。

二、教材内容

本册共有八个单元,第一单元:四篇课文及口语交际、习作、语文园地,第二单元:四篇寓言故事,包括了文言文、寓言诗,以及口语交际、习作、语文园地。第三单元:四篇课文及综合性学习、语文园地。第四单元:三篇课文、习作、语文园地。第五单元:两篇课文、习作,第六单元:四篇课文、习作、语文园地,第七单元:三篇课文、口语交际、习作、语文园地,第八单元:四篇课文、口语交际、习作、语文园地。

三、教材分析

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,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,其中21篇为精读课文,7篇为略读课文。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,其中7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,其人文主题分别是“可爱的生灵”、“寓言故事”、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、“观察与发现”、“多彩童年”、“奇妙的世界”、“有趣的故事”,课文语言规范,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。体裁多种多样,内容生动,趣味性强,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,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,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,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,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。

四、教学目的要求

(一)识字与写字

1.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,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。

2.认识常用汉字250个,会写250个。

3.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。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、词典。

4.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,做到规范、端正、整洁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。

5.写字姿势正确,有良好的书写习惯。

  (二)阅读

1.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2.初步学会默读,做到不出声,不指读。学习略读,粗知文章大意。

3.能联系上下文,理解词句的意思,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。能借助字典、词典和生活积累,理解生词的意义。

4.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,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。

5.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,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,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,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。

6.诵读优秀诗文,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,展开想象,领悟诗文大意。

7.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,收藏图书资料,乐于与同学交流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。

  (三)习作

1.乐于书面表达,增强习作的自信心。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。

2.观察周围世界,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、感受和想象,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、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。

3.能用简短的书信、便条进行交流。

4.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,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。

  (四)口语交际

1.能用普通话交谈。学会认真倾听,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,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。

2.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,并能简要转述。

3.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,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。

  (五)综合性学习

1.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,有目的地搜集资料,共同讨论。

2.结合语文学习,观察大自然,观察社会,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。

3.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,在活动中学习语文,学会合作。

4.在家庭生活、学校生活中,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。

五、重点难点

1.认识250个汉字,会写250个汉字

2.初步学会默读,做到不出声,不指读。学习略读,粗知文章大意。

3.能联系上下文,理解词句的意思,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。能借助字典、词典和生活积累,理解生词的意义。

4.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,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,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,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。

5.乐于书面表达,增强习作的自信心。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。

6.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,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。

六、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

1.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,加强提优补差工作。

2.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,在活动中学习语文,学会合作。

3.准确把握教学目标,不随意拔高或降低。

4.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,努力做到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学法指导。